用「一鳴驚人」來形容陳哲藝的處女作《
爸媽不在家》真的一點都不為過。
表面上這只不過是個菲傭和新加坡家庭的故事。然而除了可想而知,小男孩必會從從抗拒到認同外;編導從中穿針引線所串起的形色層面,才真教人嘆為觀止,驚訝其內在肌理的複雜圓融。
你不只看到男孩的早熟與慧黠(但不裝可愛),也從他身上輻射出教育的多元(族群)但保守(當眾鞭苔的處罰方式)。懷著身孕的媽媽(銀幕下身懷六甲的楊雁雁顯得更具說服力,尤其是那雙發種的小腿)既要維持穩定收入,就得殘忍地打出一封封遣散通知給無辜的同事,並且敏感地察覺菲傭儼然替代她的位置而生出一絲嫉妒與焦慮的念頭。在金融風暴下丟了工作的父親,也要在窩囊底扛起責任並維繫面子。而這個家庭的變化,又直接衝擊菲傭的處境。盤根錯節,但有條不紊。
誰說成長經驗只能自殤與自溺?從楚浮的《
四百擊》到侯孝賢的《童年往事》,電影史早就證明了格局並非題材所能限制。難得的是陳哲藝並非把這些議題直接丟上檯面,佯裝偉大,而是在溫柔凝視每個角色生活的同時,不落言詮地帶出背後更大的家庭、社會、族群、時代與結構。
尤其《
爸媽不在家》幾乎看不到任何新銳該有的生澀。光是從抽煙、曬衣服、甚至電子雞這些小到不能小的瑣事,他都有辦法從中堆疊出情感的厚度,在寫實場景的背後,醞釀意在言外的指涉。而且無論技術與表演,也都完美地統合在這種表相質樸卻深藏不漏的美學下,曖曖內含光。
因此,看似簡單,才是它最不簡單的地方。